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出版社新闻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出版社新闻

[好书推荐]论语意解

发布日期:2017-09-01 16:55:18 作者:河海大学出版社 浏览次数:

孔子“仁”的概念就如同老子“道”的概念,是一个内涵深、外延广的概念,由一系列的框架体系构成,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,所以著者借用老子的话称其“仁可仁,非常仁”。仁没有止境,需要不停修炼。孔子很少以“仁”许人,被孔子称为仁者的历史上也仅仅是尧、舜、禹、文、武、周公区区几人。

作者觉得孔子的“仁”包括这样几个部分:
一、仁的内在要求,主要体现在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
二、仁者的性格表现为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、宽、信、敏、惠、和。当然,仁者的内外表现是相互交叉、不可割裂的。

三、仁者的外在表现,主要有:家庭的孝悌方面(包括孝敬父母、友爱兄弟、敬爱尊长等);待人接物方面(包括“爱人”、能“恶人”、会“察人”、待人以礼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、成人之美等);交友方面(包括以友辅仁、益者三友、讲究分寸、真诚待人等);处事方面(包括直道而行、愚不可及、危邦不入等);从政方面(包括为政以德、敬事、守信、爱民、使民以时、节用、举直错诸枉等);提升方面(包括君子不弃、天何言哉、有天下而不与等)。

四、仁者的成长途径,表现为:内省(包括三省、无忧、控制情绪、安于穷困、尽善尽美、不可一日违仁、约束自己、反省过错等);学习(包括亲仁、见贤思齐、博学于文、三人行必有我师等);思考(包括举一反三、学而不思则罔等);实践(注重事功与结果、管仲的分析等);权变(包括无适无莫、子绝四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、未可与权等)。

五、仁的辨惑,表现为:如何才是真正的守礼节;如何处理争与不争的关系;如何对待过错;如何对待“义”“利”。

作者写此书的目的:

 一是希望改变社会上人们对古代经典的一些看法。社会上对古代经典尤其是对孔子及《论语》有很大的误解,有人过分贬低,认为孔子是一个迂腐之人;有人认为儒家学说已经过时;有人过分拔高,认为儒家学说可以解决当今的所有问题,认为孔子是一个完人;有的根本没有好好读过《论语》全文,就凭着社会上的观念或自己的主观感受轻易地下结论。我觉得评价一个人或一部著作时,一定要先逐字逐句通读内容才有发言的资格。尽信书则不如无书,但是如果将古代典籍一棍子打死,也不是学习的方法。

二是让大多数人能够初步了解并读懂《论语》。现在流行的有关《论语》的注释本,有些文字过于深奥;有些只是对文字做表面的解释,而缺少对义理的贯通;有些对义理方面做了解释,却对义理如何运用于现实讲的不多。本书既重考据,更重运用对于孔子讲过的话尽量探究其意图,分析其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