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出版社新闻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出版社新闻

[好书推荐]换一个角度读诗词——诗歌与科普

发布日期:2022-04-23 08:05:39 作者:河海大学出版社 浏览次数:

中国诗词博大精深、包罗万象。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,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内涵,您会发现,其中蕴含着有趣的科普小知识。正所谓,生活中处处有科学,同时,生活中也处处有诗意。

在第27个“世界读书日”到来之际,河海大学出版社向大家推荐“诗歌与科普”系列图书,带您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科普知识。

“诗歌与科普”系列,共有六本,分别以“色彩”“动物”“植物”“食物”“建筑”“服饰”为主题,选取包含这些主题的诗歌,配以手绘图画和名物科普。借助诗词,本系列图书试图穿透历史的缝隙,将那些曾闪耀夺目的建筑、奇妙有趣的动植物、别具风味的中国饮食、精美华丽的服饰、极具东方意蕴的色彩等,重新展现在读者眼前。

image.png

书      名:诗歌与科普

责任编辑:毛积孝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诗歌中的植物

image.png

在诗歌中,我们看到了情感的美好。“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”,这是对恋人的相思;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,这是对亲人的怀念;“不知来岁牡丹时,再相逢何处”,这是对友人的不舍。

在诗歌中,植物不再局限于植物本身,它成了某种意象的代名词。菊花,让人想起了归隐山林的隐士,想起了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;莲花,让人想起了高洁,想起了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;芭蕉,让人想起了忧愁,想起了“深院锁黄昏,阵阵芭蕉雨”。在诗人的笔下,植物被赋予了各种象征意义,成了诗人们表达内心思想的媒介。

本书以古诗词为切入点,分为木本植物、草本植物、藤本植物三个篇章,精选含有植物的古诗词,大多是一首诗歌配上一篇科普,记录诗人的浪漫、植物的深情,讲述光阴的故事。读者通过此书感受诗词之美,同时对美丽的植物有更多的了解。

诗歌中的动物

image.png

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,可以说,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动物息息相关。动物为我们的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,甚至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。

我国古代的文人通过动物表达自己的情感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。如虞世南借助蝉“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”来表达自己高洁的人品;骆宾王则用“西陆蝉声唱,南冠客思深”来渲染自己在狱中对家乡的深深怀念之情;李璟以“青鸟不传云外信,丁香空结雨中愁”来表达自己的惆怅与彷徨;《古诗十九首》中用“不惜歌者苦,但伤知音稀。愿为双鸿鹄,奋翅起高飞”来表达觅得知音的愿望;苏轼用“老夫聊发少年狂。左牵黄,右擎苍”来抒发豪情与壮志。

本书以古诗词为切入点,分为陆上动物、飞翔动物、水中动物、传说动物四个篇章,选取含有动物的古诗词,对其中不好理解的词句加以注释,方便读者阅读,并对诗词中的动物进行简单的科普。在这里,您能了解到关于动物的丰富知识;在这里,您能体会到动物对心灵的治愈是古今相通的。

诗歌中的服饰

image.png

《周易·系辞下》有:“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坤。”自此有黄帝始制衣裳之说,揭开了中国服饰史的序幕。

郭沫若说:“衣裳是文化的表征,衣裳是思想的形象。”纵观中国历代的服饰发展,从先秦时期的古朴庄重到秦汉时期的典雅大气,从魏晋服饰的风流飘逸到唐代服饰的华贵富丽,从宋代服饰的娟秀雅致到明清服饰的婉约华美,既有一脉相承的服制沿袭,又极具各个朝代的创新与特色。王维在《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》中写道:“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。”谢逸《蝶恋花》云:“拢鬓步摇青玉碾,缺样花枝,叶叶蜂儿颤。”

本书以古诗词为切入点,共分为首服篇、衣裳篇、足服篇、佩饰篇四个篇章,在诗歌中探寻中国传统服饰文化,以通俗易懂的科普、小故事,再现诗歌中的服饰精彩。在诗词中,我们看着锦衣罗裳款款而来,从冠冕、抹额到襦裙、丝履、步摇,处处透露着制衣者独到的匠心。

诗歌中的建筑

image.png

从旧石器时代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,到新石器时代用木构架、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;从春秋、战国时期营建都邑、筑墙造台,到后代木构技术、立面造型、平面布局、色彩装饰的使用与成熟,中国建筑在发展与演变中,绽放异彩,给世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。

诗人高启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滚滚东去,不禁触景生情,写下“我怀郁塞何由开,酒酣走上城南台”。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,于黄鹤楼送别时写下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”。

中国古建筑中丰富的元素,对当今中国城市规划、住房建设、环境设计等有着极强的借鉴作用,同时也对弘扬传统文化、增进文化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。

本书以古诗词为切入点,分为亭台、楼阁、宫殿、寺庙、桥梁、关隘六个篇章,借由古诗词中的各式建筑,科普建筑知识,意在带领读者领略不同时代、不同地域的建筑艺术风格,感受不一样的建筑魅力,引导读者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。以一本书记录建筑的辉煌,感受它们震撼人心的美。

诗歌中的食物

image.png

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。吃,在满足了生活需要之后,就更加关乎礼仪,成为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除夕家家户户要吃年夜饭,为了这顿团圆饭,远在他乡的人们奔赴千里,昼夜兼程。正月里要吃饺子、年糕,元宵节要吃汤圆,端午节要吃粽子,清明节要吃青团,中秋节要吃月饼……饮食文化根植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,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,从过去,到现在,到未来,都是我们国人割舍不掉的情愫。

本书以古诗词为切入点,分为瓜果、蔬菜、主食糕点、水产禽畜、茶、酒六个篇章,所选食物不拘,既有原生的,也有加工的;所阐内容不拘,更多的是阐释某种食物的文化、食俗,而非介绍食物的做法、效用。本书讲述自古以来,中国人对吃的热情与情怀,也向读者展现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热爱文学,从诗词开始;热爱生活,从美食开始。

诗歌中的色彩

image.png

您知道相思灰吗?出自李商隐的《无题》,“一寸相思一寸灰”。那不是物质经过燃烧后剩下的粉末状东西,而是摇曳着的点亮黑暗的星火,是研墨沉淀在纸上,勾勒出“人生漫长最想见”。在诗人的笔下,它超越了一片荒芜、寸草不生,成了想念与悲伤,成了复苏与心动。

色彩被写入诗词,不仅凝聚了诗人们丰富的情感,喜悦的、不舍的……同时也十分具有中国特色,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。

顾城曾在《学诗笔记》中说:“草、云、海,是绿色、白色、蓝色的自然。这洁净的色彩,抹去了闹市的浮尘,使我的心恢复了感知。”在诗歌的世界里,文字与颜色就是这样一对神奇的组合。

本书以古诗词为切入点,所选色彩不拘,既有常见的赤、橙、黄、绿、青、蓝、紫,又有同一色系下的不同颜色;所阐内容不拘,更多的是阐释颜色的文化内涵,颜色与诗词的碰撞等,力求从古诗词中寻一个中国色卡,让读者在传统古诗词中感受颜色的气息,品味每一种传统颜色的浪漫,方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色彩文化。